东汉建安年间,才高八斗的曹植对着父亲曹操的一个玉碗文兴大发,作出了名为《车渠碗赋》的华丽篇章。由于制碗的材料来自西域,曹植还畅想着它曾生于“凉风之浚湄(昆仑之颠的河畔)”。让他想不到的是,车渠(砗磲)并不是高山上的玉石,而是来自海洋的灵珍。这种贝类生物的内壳色白而光润,在进行切磨雕琢后,就能呈现出玉石一样的莹润色泽。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使用砗磲器物,但在近现代无节制的捕捞中,野生砗磲几近绝迹,以至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那些在漫长岁月中被制作出来的砗磲器物,散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而在郑州,藏着全球唯一一家砗磲专题博物馆——郑州山海砗磲博物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藏在文博城里的博物馆
在郑州经开第八大街与经北六路交会处,有一座仿古式修建的文博城。文博城分为东西两个区域,主要从事手工作坊、古玩字画、紫砂陶艺、茶叶茶艺、红木根艺、珠宝玉石、根雕盆景、特产美食、民俗戏曲、石刻石雕等文化经营活动。
前面说到的郑州山海砗磲博物馆,就位于这座文博城西区的祥云街西六楼内。经电梯前往三楼,再通过步梯到达四层,隐藏颇深的砗磲博物馆就到了。
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整体采用仿古四合院建筑风格,由三个展院、两个过厅和十个展厅组成。漫步其中,一步一景,到处是假山怪石,花坛盆景。点缀其间的砗磲标本,更为古朴庄重的建筑增加了别样的海洋气息。
这座博物馆由河南省收藏协会常务副会长周云祥斥资兴办,成立于2017年3月,是国家三级博物馆和郑州市优秀非国有博物馆。
馆内藏有砗磲类藏品14000余件(套),其中文物类2300余件(套),贝壳标本类8000余件,现代工艺品类417件。备案藏品759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件套,二级文物69件套,三级文物294件套。
这些藏品,包括亿万年前的陆地砗磲化石标本、各种海洋贝壳标本、各种贝币、远古时代的代表原始图腾与祭天礼地的器物、佛教圣物、生活实用器、饰品、艺术品等,涉及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其数量之多、类别之丰富,价值之高,为国内外砗磲收藏所罕见。
还原砗磲文化发展史
在原始美感的驱使下,早在新石器时期,人类就开始使用砗磲饰品。而砗磲之名最早见于东汉时代,由于砗磲贝壳表面有一道道沟槽,就像车轮碾过后留下的痕迹,因此时人形象地称它为“车渠”。又因为它像石料一样厚实又坚硬,后来的人们在车渠旁加“石”字而成“砗磲”。
在我国商代时,砗磲已被认为是一种宝物。东汉伏胜所著的《尚书大传》中,记有一则周文王被囚于羑中,文王四友之一的散宜生用砗磲大贝敬献商纣王,赎回文王的故事。曹植所做的《车渠碗赋》,也表现出当时人们对这种宝石的看重。
到了魏晋以后,中国佛教文化兴起。由于砗磲蕴含清净、无染、平等、神圣之意,被尊为佛教七宝之一。在宗教文化的影响下,砗磲承载起人们避祸求福、安康吉祥的美好愿望,砗磲制品也逐渐扩展到居家摆放的镇宅、供奉的摆件级随身饰物等方面,成为兼具宗教与世俗意义的宝石。
从史前时期,到夏商周、秦汉、魏晋,再至唐宋元明清,以及民国当代,在一代代工匠的切磨雕琢下,各个时期的砗磲制品以其高超的制作工艺、鲜明的审美趋向与厚重的文化积淀,书写了我国灿烂的砗磲文化。
据郑州山海砗磲博物馆馆员王子期介绍,馆内收藏的砗磲器物贯穿各个时期,形成了一部完整的砗磲文化发展史。该馆的修建,就是为了保护、展示、研究从史前文化到现代文明间的砗磲文物,系统还原华夏文明中璀璨夺目的贝类文物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及贝文化发展史。
海中灵珍的集中展示
在这座小巧精致的砗磲博物馆中,陈列展示有砗磲标本、贝壳化石、佛教文物、民间用品以及现代工艺品,种类繁多的器物让人眼花缭乱,其中也不乏让人叹为观止的巧夺天工之作。
置身于佛宝砗磲展厅,玲琅满目的法螺、佛像、佛珠、舍利塔……无不沉淀着庄严肃穆的佛学气息。但最吸引人眼球的,莫过于这件清代中期的佛板。
佛板底层采用传统的卡丝工艺,镶嵌有砗磲、绿松石、青金石、珊瑚四种珍贵宝石,用材考究,工艺精湛,构思巧妙,看一眼就觉得美轮美奂、富丽堂皇。
在实用器具与饰品厅,从跨越了不同时代的砗磲覆面、玉碗酒杯、朝珠、鼻烟壶、望远镜、名片盒,到“工必有意”的各类摆件,再到手镯、项链等各种配饰,璀璨夺目的砗磲器物,无不体现出古人对砗磲的喜爱,也让观众对不同时期的砗磲工艺水平和时代审美特征有了清晰的认识。
如这件辽代的“一夜封侯”饰件。工匠在叶片上雕刻出一只抓耳挠腮的灵猴,生动表现出人们渴望加官封侯的美好愿望。
如果说,丰富的文物珍藏吸引的是成年人的视线,那么集中展示了各种贝类形态的砗磲标本展和贝壳标本展则是小朋友们的乐园。
据了解,郑州山海砗磲博物馆还时常开展相关研学活动,“通过展示这些标本和化石,进行海洋知识科普,让市民进一步了解海洋贝类生物,提高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郑州山海砗磲博物馆副馆长蔡全法如是说。
还原制用历史,展现文物奇珍,传播海洋知识,郑州山海砗磲博物馆连接砗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观众铺陈了一幅传承万年的砗磲画卷。